柴米油鹽醬醋茶,可見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中國幾千年延續而來的茶葉不僅沉淀出自己的文化,還傳至世界各地,今天小編就“借花獻佛”,淺談中國的茶葉發展史。
關于茶的記錄,起源于唐代陸羽《茶經》: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,聞于周魯公。”傳說神農氏在野外煮水時有幾篇樹葉飄到鍋中,喝完后感覺提神醒腦、解渴,于是便將茶葉作為“藥材”來使用。
到了春秋時期,茶才擺脫了藥的范疇,卻作為蔬菜而存在,配上米飯來食用,這也是茶排在油鹽醬醋后面的原因。
延續到漢代才單獨形成一條規范復雜的飲茶流程。漢代人喝茶,習慣先將茶做成餅狀“食品”,在火上烤脆后再搗碎沖泡,此種方法有點像現在的沖泡茶飲,這種獨特喝法一直延續到唐代。
唐代時期的茶文化走向了鼎盛時期,并有了《茶經》的誕生,再加上佛教禪茶的盛行,加速了茶文化的繁榮。唐代喝茶有點現在飲茶的意思,采用的是煎茶法。將茶芽葉殺青干燥后搗成粉末,再用烹煮的方法熬成茶湯飲用,形成了獨1具特色的中國茶道。
宋朝的茶葉延續了唐朝的茶文化,將飲茶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,飲茶方式較前者略有不同,不像唐朝那么嚴格了。茶膏本起源于春秋時期,宋朝人喝茶喜歡用茶膏,這種飲茶方法比較簡單。
由于科技進步,到了明朝,成熟的發酵工藝讓人喝上了紅茶、黑茶等品種,茶文化更加豐富了。
直至現代,中國的茶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在國外袋泡茶的沖擊下,中國的茶飲正走向多元化局面,調飲茶、袋泡茶、代用茶、養生茶等不同類型的茶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。
幾千年來在茶客眼中,飲茶都需要準備茶具、選茶、泡茶、洗茶等步驟,每一個流程都不可少。不過快節奏生活讓年輕人失去了耐心,簡單實用的袋泡茶可能會更受歡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