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社會發展不斷進步,人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,飲食及日常活動真可謂豐富多彩。然而,生活條件雖然好了,自然的身體規律卻被打破了,也就是古人常說的“天人合一”的養生法則。下面來說說用中醫理論說說亞健康、慢性病是怎么一回事?又該如何調養呢?
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復雜的“機器”,每個時間段都應該做對應的事情,凡是顛倒都會出現各種“故障”。就拿最基本的飲食來說,早餐是一天的開始,非常重要,休息了整晚的身體亟需補充能量,吃錯或不吃都會影響一天的狀態;中餐起到了“承上啟下”的作用,很好的銜接了上午和下午的消耗,所以中餐不能漏,而且盡量要吃飽;晚餐可以吃少點,畢竟晚上要睡覺,精力消耗不像白天那么多,多吃反而造成身體負擔。
以上只是基本的分析,但人的身體并沒那么簡單,攝入過多高熱量、高脂肪類食物,會導致肥胖、高脂血癥、脂肪肝等。所以營養家們提倡吃多種食物來滿足身體所需,而不是偏重某類食物,肥胖癥患者多以油膩、肉類為主,而且每餐都少不了,或者飲食不規律也會發生這種情況。
不規律的飲食會導致腸胃神經功能紊亂,對應的吸收功能也會大打折扣,尤其是維生素的缺乏會導致各種病癥,畢竟人體很多組織都離不開維生素的維持。所以臟腑、氣血失衡也是遲早的事。
按中醫觀點論述,亞健康是身體陰陽、氣血、臟腑營衛的平衡被打破形成的,如果不及時調整可能會出現慢性疾病甚至癌癥。
目前,在慢性病的調理上大多選擇中成藥或保健品,認為這些能解決所有問題,但實際作用卻微乎其微,基本都是心理作用。事實上,從中醫治病的總則來講,這種方法指標不治本,養才是根本。所以不管是亞健康還是慢性病癥,都應該對生命補充更全的營養,達到濡養臟腑和氣血的目的,這樣才能治本。
有人專門做過研究,維持生命的主要物質基礎為水谷精微,及時補充這類物質,能及時恢復身體機能。不過除此之外,還不夠,搭配傳統滋補品效果會更好,傳統的膏、丸、散等各種劑型,選自藥食同源類的原料,遵照一定的配比能做出更多商業化的產品,流通性更好。
當然,飲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適當的運動、充足的睡眠等同樣是健康的基礎保障,學會健康的生活得從基礎做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