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了解歷史,你就會發現我國唐代以前是以烹茶作為主流的。
如果同步茶的制作加工,曬干或蒸青的茶青,主要以采摘樹的嫩葉為主。
那么為什么我國的茶初期是以“蒸”為主?
回憶古代歷史,以古代的容器作為借鑒不難看出,古老中國飲食用的器皿不是陶瓷就是砂鍋。而砂鍋不同于現在的鐵鍋等金屬器皿,傳熱系數較低,所以只能用來蒸、煮食物。而茶作為日常飲用之物,用來蒸煮再正常不過了,受工藝技術的限制,我國蒸、烹茶的做法延續了上千年。
為什么茶葉需要經過殺青之后再飲用呢?剛采摘的嫩葉,刺激性較大而且苦澀難咽,所以需要用高溫進行炮制,而起初只能用“蒸或煮”的方式,再配上姜、橘皮等調味劑才去其濃味。由此可見,早期的飲茶形式單一。
早期的《食療草本》也有記載:“茗當日成者良。蒸、搗經宿。用陳故者,即動風發氣。”可見當時的制茶工藝即為“蒸青”,而搗的目的就是讓碎茶壓成片狀,方便運輸和使用。
直到春秋戰國時期,冶鐵工藝的不斷成熟和傳播,才有了鐵鍋的問世,而鐵鍋為茶葉的“炒”制打下了基礎,再配上植物油,食物的炒制技術漸漸的發展起來,唐宋以后,茶葉的制作工藝才右“蒸青”轉變為“炒制”,泡茶的時代就這樣應運而生。
不管茶的工藝如何演變,茶所帶來的藥理作用卻從未變過。飲茶能帶來身心上的享受,品茶亦如品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