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中國茶道,我們不得不提中國茶葉的制作工藝。翻開歷史卷軸,茶葉伴隨著每個“王朝”呈現了不同的風貌,下面就由小編簡述它制作工藝上的演變史。
階段一 從鮮葉粗曬到茶餅、茶團
在神農嘗百草時期,遠古時期的人們咀嚼鮮葉,一次意外又學會了用鮮葉煮成湯汁,還能提起人的精神。《晉書》中也有記載:“吳人采茶煮之,曰茗粥”。到了春秋時期,人們就將鮮葉曬干進行儲存使用,跟中*藥一樣。到了東漢末年,人們覺得散落的鮮葉整理不便,所以將茶葉制成了茶餅,飲用時只需將其碾碎就可以了,這就是早期的制茶工藝。
階段二 從蒸茶到炒青:這個時期的茶葉是我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里程碑,已經形成現代制茶技術的“雛形”。
1、蒸青綠茶:大約在唐朝末年,人們就已經開始學會蒸青綠茶了,蒸后的綠茶進行烘干,讓茶的香味和成分能完整的保留下來。
2、炒青綠茶:到了明朝,人們在蒸茶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改良,學會了炒青綠茶,茶團、茶餅漸漸被淘汰。
階段三 從茶條到碎茶、速溶茶
受歐美工業革命的影響,我國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碎茶,這是我國茶葉加工面臨的一次重大變革,把傳統的條茶變革成了碎茶。20世紀70年代速溶茶制作技術更加成熟,延伸更多品種的速溶茶。目前我國生產的速溶茶已經涵蓋紅茶、綠茶、烏龍茶、花茶等。根據速溶快慢又可以劃分為熱溶型和冷溶型。
階段四 調制茶飲,進入了現代飲料家族
隨著消費主力的變化,需求也更加多樣化、個性化,許多新興的食品企業將茶引入到食品、飲料中,形成跨不同領域的茶水飲料。可以預計,未來的十到二十年內,茶水飲料市場將出現發展的“小巔峰”,古老的茶葉將迎來新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