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茶論道古今有之,說說當代茶飲品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?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,全世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談茶不得不提便捷實用的茶包,茶包有一個響亮的名字-袋泡茶,它是當代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之一,而我國卻很少知道這種茶飲品,這與我國的行業背景有很大的關系。
中國雖是茶葉大國,但行業前景并不樂觀,大部分的茶葉都是低價出口,而國內銷量一直升不起來,很大部分原因是國內環境造成的,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。
■ 行業管理混亂,統一標準難以落實
茶葉行業的主管機構分支較多,卻獨自為政,比如國家經貿委主管邊銷茶,農業部只管茶葉種植,茶葉進出口公司只管茶葉進出口配制等。
我國制定了很多茶葉標準,然而卻很難形成統一的規范。不同標準只適合部分類型的茶種,茶的品種很多,比如無公害茶、綠茶、紅茶、花茶等,尤其是保健茶,并沒有限制藥材的添加量,很難判斷是否對人體有害。
不規范的標準讓行業競爭形成了惡性循環,導致假冒偽劣“滿天飛”,整頓起來也非常麻煩,亂攤子無法收拾。
■ 供大于求導致茶葉無法“消化掉”
前面也提到了,茶葉種類繁多,中小企業也是數不勝數。據相關數據統計,我國大概有8000多萬個茶莊及七萬多家茶企。按這個推算,我國每年的產量以約30萬噸的速度增長。近兩年來,我國年產量達300萬噸左右。
另外,我國西部大開發等各項政策的實施,讓茶葉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越,無形之中擴大了上等茶葉的消費,而普通茶葉始終無人問津,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就越來越嚴重。
■ 國人的品牌意識薄弱,沒有自己的核心品牌
我國高等院校都設立專門的茶葉研究機構,但每年的投資經費卻很少,難以支撐新成果的研發,再加上教材更新不及時,與市場狀況嚴重脫軌,這只是其一;其二,我國品牌意識薄弱,地區品牌達1000多個,而做到全國乃至世界的品牌卻少得可憐。
很多品牌都出現了抄襲、翻版的現象,只在包裝上做一些改變,產品質量卻是大同小異。更嚴重是,同一區域的不同品牌打起了價格戰,無心經營品牌,嚴重擾亂了市場。
從銷售渠道來看,我國大部分的茶葉都是以電商為主,六大茶系以及保健茶看似擴大了內銷,卻因平臺機制及人們消費習慣的原因,讓銷量集中在某幾款產品上,讓行業呈現畸形化發展。
袋泡茶面臨如此惡劣的行業背景,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嗎?答案是撲朔迷離的,可以說面臨著商機,同時也是困難重重,想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,需詳細部署與規劃。